我的位置:首页 > 法律常识 > 医疗事故 > 医疗纠纷 > 医疗事故常识 > 我国医疗诉讼模式的法律与道德分析

我国医疗诉讼模式的法律与道德分析

来源:华律网整理 2022-12-14 24714 人看过
报告编号:NO.20221214*****

【问题分析】您好,您所提出的是关于 ***** 的问题...... ,【解决方案】***** 【具体操作】*****

查看完整报告

提问:

你好,请问我国医疗诉讼模式的法律与道德分析是怎样的呢?

重庆律师解答:

华律网

我国学术界开始系统研究医事法,肇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截止到目前为止,医事法仍然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基本上还是沿用民法的框架体系。学界现在普遍将医患关系看作是民事法律关系,立法为医患纠纷所设计的救济制度是民事诉讼途径。

然而,医疗诉讼存在着不同于民事诉讼的特点。从法律和道德的角度而言,当前的医疗诉讼模式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并不符合医疗案件的特点。

一、举证责任倒置的法律分析

1医疗诉讼制度的设计理念

当今的主流观点认为,医患关系属于民事合同关系,医疗诉讼应该通过违约或者是侵权诉讼来进行。因为医患关系的缔结往往并不存在书面的医疗服务合同,实践中几乎所有的医疗诉讼的案由都是医疗侵权或者医疗事故。从法律上来说,医疗事故属于医疗侵权的一种特殊形式,这样,医疗诉讼基本上是通过侵权诉讼进行的。

我国侵权诉讼的制度,仍然是秉承传统的过错责任原则设计的。原告要从被告处获得赔偿,必须就损害后果、过失行为及因果关系三个要件承担举证责任。医疗诉讼大多是由患者提起的,作为原告的患者要想从医院获得赔偿,就要对以上三个要件承担举证义务。这对于患者来说是难以胜任的,特别是涉及到医疗过失和因果关系的证明更是这样,患者经常由于无法完成法定的举证义务而败诉。

基于此,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将医疗案件中医疗过失和因果关系的证明责任从患者转移到了医院,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举证责任倒置。最高院的用意是良好的,企望通过减轻患者的举证责任,改变他们在医疗诉讼中由于医学专业知识的缺乏所处的弱者地位,增进医疗诉讼过程中的司法正义。

2举证责任倒置在医疗诉讼中的实际作用

然而,数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过于高估了举证责任倒置在医疗诉讼中的作用,最高院的上述解释对于患者诉讼地位的提升并没有太大的作用。

从证明责任的角度来说,举证责任倒置并不是说作为原告的患者就可以从令人烦恼的医疗过失和因果关系证明责任中解脱出来,只是说医院必须在诉讼过程首先就医疗过失和因果关系首先作出否定性的证明。这对于掌握原始病历并且聚集众多医学专业人士的医院来说,并不困难。只要医院对于医疗过失和因果关系作出了否定性的证明后,举证责任又重新回到患者身上。患者必须提出充分的证据对医院的证明进行反驳,否则就要面临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实践中,患者及其代理人常常处于一种极其尴尬的状态,既没有能力对院方的证明进行证伪,又无法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证实,诉讼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事实上,患者的胜诉率并没有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最高人民法院举证责任倒置的制度安排发生大的变化。个中原因,仍然在于患者及其代理人由于缺乏相应的医学知识。举证责任倒置的制度设计,并不足以改变患者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在医疗诉讼中的弱者地位。

二、医患纠纷解决模式的法律评价

1医疗诉讼的特点

医疗诉讼与普通民事诉讼的一个最大区别,在于医疗诉讼自始至终伴随着医学专业知识的运用,特别是对医疗过失和因果关系的判断。这就要求审理医疗案件的法官不仅要具有娴熟的法律知识,还要具备精深的医学知识,否则就难以胜任医疗案件的审理工作。

在当今法官职业化的浪潮下,我们的法官队伍基本上是由清一色的职业法律人组成,很少有人受过专业医学教育。大多数法官连病历都看不懂,更不要说对医疗过失和因果关系主持听讼。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法官总是倾向于在进入实质审理前,要将案件委托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鉴定,即便是在医患双方都没有提出鉴定申请的情况下。而且在医疗事故鉴定的委托事项中,往往特别要求对治疗过程中是否存在医疗过失和因果关系的要件作出说明。可以说,离开了医疗事故鉴定,法官就难以对医疗案件进行审理。

2医疗事故鉴定的法律分析

如果医疗事故鉴定属于单纯的医疗技术鉴定,那么,法官通过借助鉴定专家的医学知识,来解决自身专业知识所产生的难题,本也无可厚非,这种现象在其他领域也大量存在。可是,问题恰恰就在于,医疗事故鉴定并不完全是医学鉴定,往往会牵涉到诸多法律问题,诸如证据规则、医疗过失的判断标准以及因果关系的判断方法等。鉴定专家在没有接受系统法律训练的情况下,面对上述法律问题时所产生的困惑,丝毫不亚于法官面对医学问题时的处境。

从理论上来说,法院委托给医学会进行鉴定时,应该是医患双方对包括原始病历在内的治疗事实没有争议的前提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几乎所有的医疗事故鉴定中,医患双方在关于治疗的经过,特别是原始病历的客观真实性方面都存在着分歧。这种情况下,专家首先要解决的是医患双方的证据采信问题。在医患双方各执一词,并且都提供了证据的情况下,到底应该采信哪一方的观点?从证据法的角度来说,院方的原始病历的证明效力,并不当然高于患者所提供的证人的证明效力。医患双方对于治疗过程中的分歧,使得医疗鉴定所依据的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的状态。要做到去伪存真,专家就必须安排医患双方就有关的证据分别进行类似于法庭的证据质证,医学专家必须要像法官那样通晓证据规则,否则就难免流于武断。

此外,医疗过失的判断标准和因果关系的判断方法,也不是单纯的医学问题,同样涉及到专业的法律问题。比如医疗过失的判断标准到底是采用医院所在地的地方标准,还是采用全国标准?对于因果关系是采用直接结果理论(directconsequence)和可预见性(foreseability)理论?在医事法研究历史较长的英国法学界,对于以上两个问题存在过长期的争论,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形成权威性的定论。我们将类似这样的法律难题,交给没有接受过法律训练的医学专家来解决,必然会影响到医疗事故鉴定结论的在法律上的客观和公正。

3司法矫正对于鉴定结论的无奈

鉴定过程经常牵涉到法律问题的判断,鉴定人虽然具有某一行业的专业知识,但往往缺乏法律知识。此外,鉴定人员的素质以及鉴定的程序等因素都会对鉴定结论的客观公正造成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只能通过对鉴定人的法庭质证来最大限度地减少。毕竟真理总是越辩越明,这对于医疗事故鉴定尤其必要。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五十九条规定:“鉴定人应当出庭接受当事人质询”。这里所说的鉴定人,当然包括医疗事故的鉴定人在内。从表面上来看,医患纠纷的最后裁决权似乎仍然掌握在法官的手中。法官作为社会良心的最后守护者,对于鉴定专家由于缺乏法律知识而产生的鉴定结论的偏颇,似乎仍然可以动用手中的司法权力来进行矫正。

然而,上述规定在医疗诉讼中根本就行不通。医疗事故的鉴定人并非像其它鉴定人那样,属于相对固定的成员。医疗事故的鉴定人,是由医患双方和医学会从庞大的专家库里通过电脑随机抽签临时组成的。他们分别来自不同的单位和地区,鉴定结束后,专家们就各奔东西,法律意义上的鉴定人也就不复存在了。这样,“鉴定人应该出庭接受当事人质询”的规定,放到医疗事故鉴定中就很难实行。即便是鉴定人勉强能够出庭接受质询,因为不具备足够的医学知识,无论是作为当事人的患者还是裁决者的法官,都难以对鉴定人进行充分有效的质询。

这样一来,医疗诉讼的结果其实早在医疗鉴定结论作出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法庭常常只能根据最终的医疗事故鉴定结论来进行实体裁决。如果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认为不属于医疗事故,法官只能判决原告败诉。如果鉴定结论属于医疗事故的,法官所能做的事情,也只是根据事故的等级程度来计算一下相关的赔偿数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医疗诉讼的真正裁决者并不是法官,而是作为法律外行的医学专家。

三、医患纠纷解决模式的道德评价

医疗案件结合了医学与法学的知识,客观上要求医疗诉讼的裁判者必须具备医学和法学两门学科的专业知识。而当前医疗诉讼的审判,仍然是由不具备医学知识的法官担任。由于法官无法对医疗过失和因果关系独立作出判断,不得不将包含法律判断在内的案件委托给不具备法学知识的医学专家来解决。由于无法对医疗事故的鉴定人进行质证,法庭失去了对鉴定结论进行司法矫正的最后机会,鉴定专家成为医疗诉讼的实际裁判者,鉴定专家实际上扮演了法官的角色。

很多医院在面对医患纠纷时,所担心的并不是患者去法院起诉,而是怕患者不去起诉,天天到医院来闹事。我们在抱怨患者的法制意识淡漠的同时,有没有去换位思考一下患者在医疗诉讼中的无助地位?而医疗诉讼中的这些反常现象,是否符合现代司法视为生命的正义原则?是否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的伦理原则?

医疗诉讼的制度设计,使得医院和患者直接处于利益的对立面,加重了医患双方之间的对立和不信任。频繁的医疗诉讼和高昂的诉讼费用,严重影响了医院的正常工作,很多医院的医务处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专门处理医疗纠纷的部门。医生在执业过程中如履薄冰,不知什么时候就会陷入到令人心烦的医疗诉讼中去。患者的不满也并没有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而有所降低,医疗诉讼的高昂成本,使得相当多的患者不得不在体制外寻求救济,这导致恶性医患冲突时有发生。

虽然现在有人开始对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等医事法的重大理论问题开始质疑,但遗憾的是,这样的声音过于微弱,不足以对现行医疗卫生立法造成任何影响。正是因为我们对于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的认识错误,客观上导致国外普遍推行的医疗责任险在我国难以实行,医患双方只能通过为“平等民事主体”而设计的医疗诉讼程序进行法律上的博弈。我们如果不对现行的医患纠纷解决模式进行变革。将医患双方从这场没有赢家的法律博弈中解脱出来,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而离开了和谐的医患关系,任何医疗改革的方案都难以持久。

声明:该作品是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所整合的内容。不代表任何平台立场,如若内容侵权或错误请通过投诉通道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
特邀律师:
王伟凡律师 四川成都

本人有10年临床医学背景、10年企业法律工作背景、4年检察院反贪工作背景和10年执业律师工作背景,擅长代理医疗纠纷(患方)、公司股权收购及转让、公司改制、公司清算及破产、合同纠纷、保险纠纷、债务纠纷及人身损害赔偿等诉讼及非诉讼案件。详细>>

在线咨询
  • 应该怎样避免医院医患纠纷案件的再次发生

    2024-04-15158 人看过

    避免医院医患纠纷案件的再次发生的方法如下,加强医疗管理,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就诊环境,方便病人就诊,为了更好的应对生活中可能会发生的法律问题,我们需要学习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也许您现在面临着应该怎样避免医院医患纠纷案件的再发生的问题,希望华律网小编整理的本篇文章的内容能够帮助到您。一、应该怎样避免医院医患纠纷案件的再次发生避免医院医患纠纷案件的再次发生的方法如下:1、加...

  • 医疗纠纷纠纷特别推荐律师

    帮助过 6317 人,获好评率 100%

    王伟凡律师,10年临床医学背景、10年企业法律工作背景、4年检察院反贪工作背景和10年执业律师工作背景,擅长代理医疗纠纷(患方)、公司股权收购及转让、公司改制、公司清算及破产、合同...

  • 民法典如何应对医患纠纷

    2024-04-14137 人看过

    在面对自己的合法权益被侵害的时候,我们就需要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如果您的合法权益正在遭受侵害,那么可以通过华律网小编整理的本篇文章了解的法律知识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希望能够对您遇到关于民法典如何应对医患纠纷问题带来帮助。一、民法典如何应对医患纠纷发生医疗纠纷,医患双方可通过下面这些途径解决医患纠纷:(一)双方自愿协商;(二)申请人民调解;(三)申请行政调解;(...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24-02-21109576 人看过

    最高人民法院网站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共二十六条,分为适用范围、当事人主体资格的确定、举证责任、鉴定程序、责任承担、附则等六部分。自2024年12月14日起施行。华律网小编整理如下,欢迎阅读!

  • 医务人员如何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

    2024-02-03185 人看过

    医务人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改善服务态度,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更多相关内容和华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 医疗过错司法鉴定的鉴定通则

    2024-01-237281 人看过

    如果发生医疗事故,事故的大小,责任划分、院方是否存在过错,由于存在专业性,需要进行司法鉴定。那么,医疗过错司法鉴定的鉴定通则是怎样的呢?今天,华律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司

  • 精神病住院可报销。精神障碍患者的医疗费用按照国家有关社会保险的规定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给予资助。关于精神病住院可报销吗的问题,下面由华律网小编为您详细解答。

  • 王伟凡律师,10年临床医学背景、10年企业法律工作背景、...

  • 30天左右。外地就诊报销程序:带患者身份证、两张一寸彩色照片、新农合医疗证到县合管办办理转诊备案手续;携带患者身份证、新农合医疗证和转诊备案手续到转诊医院就医,办理新农合住院手续;出院后,凭患者本人身份证(或户口本)、新农合医疗证、病历复印件。关于异地住院报销多久到账的问题,下面由华律网小编为您详细解答。

  • 大病二次报销一般会在半个月内到账。如果所产生的医疗费用等在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等范围之内的,参保人员可以直接去医疗机构、社保经办机构等报销。关于大病二次报销多久到账的问题,下面由华律网小编为您详细解答。

  • 医院误诊不承认的,患方可以申请医疗事故鉴定,确认为医疗事故的,可以要求医疗机构承担责任,医疗机构仍不承担责任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关于医院误诊不承认如何办的问题,下面由华律网小编为您详细解答。

  • 指定门诊医院看病后,先用现金支付。现金支付后,带身份证、医疗卡、户口簿到当地医疗保险管理单位报销。一般来说,不同地区的报销比例会有所不同,这取决于当地的政策。关于如何报销医保的问题,下面由华律网小编为您详细解答。

  • 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因过错行为,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关于错误治疗责任规定有哪些的问题,下面由华律网小编为您详细解答。

  • 医患双方的和解方式分别有:双方自主协商解决;委托他人和解解决;由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主持解决;由法院主持解决;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关于医患双方的和解方式有哪些的问题,下面华律网小编为您详细解答。

医疗过错纠纷诉讼程序有哪些?

法律顾问律师19分钟前回复:

关于医疗过错纠纷诉讼程序有哪些?的问题,根据相关政策法规分析如下: 医疗过错纠纷诉讼程序: 1、诉前准备工作; 2、诉讼; 3、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4、赔偿款的确定。 法律依据: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三条,处理医疗事故,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恰当。

医疗纠纷纠纷特别推荐律师

王伟凡律师,10年临床医学背景、10年企业法律工作背景、4年检察院反贪工作背景和...

首次医疗事故鉴定机构有几种

法律顾问律师33分钟前回复:

关于首次医疗事故鉴定机构有几种的问题,华律网律师从法律角度分析如下: 首次医疗事故鉴定机构只有一种,是由设区的市级地方医学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管辖的县(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设区的市级地方医学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管辖的县(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再次鉴定工作。 必要时,有重大影响的医疗事故争议的技术鉴定工作。 一、交通事故的鉴定时效是多久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之日起10日内进行审查,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 对符合本条例规定,予以受理,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自作出受理决定之日起5日内将有关材料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对不符合本条例规定,不予受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当事人对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有异议,申请再次鉴定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7日内交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医学会组织再次鉴定。 二、怎么处理医疗过失行为 如果发生下列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医疗机构应当在1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一)导致患者死亡或者可能为二级以上的医疗事故; (二)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以后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三无食品赔偿标准是什么

法律顾问律师1小时前回复:

关于三无食品赔偿标准是什么的问题,华律网律师从法律角度分析如下: 三无食品赔偿标准为: 1、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2、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3、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4、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无产品是指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以及无生产厂家,来路不明的产品。 另一种说法三无产品是无生产厂名,无生产厂址,无生产卫生许可证编码的产品。 三无产品的主要危害有以下几点: 1、三无食品可能是过期食品、含有色素和防腐剂的食品,甚至是地下工厂生产的食品。 食用了这一类食品,吃过后轻则腹痛,重则呕吐、腹泻、以至食物中毒; 2、三无餐盒,生产厂家为降低产品成本,在生产中大量使用碳酸钙、滑石粉等矿物质,工业石蜡以及废塑料,这些伪劣餐盒长期使用可引发消化不良、局部疼痛以及肝系统等多种疾病,严重者会导致胆结石以及重金属中毒。 《产品质量法》第二十七条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标识必须真实,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 (二)有中文标明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和厂址; (三)根据产品的特点和使用要求,需要标明产品规格、等级、所含主要成份的名称和含量的,用中文相应予以标明;需要事先让消费者知晓的,应当在外包装上标明,或者预先向消费者提供有关资料; (四)限期使用的产品,应当在显著位置清晰地标明生产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 (五)使用不当,容易造成产品本身损坏或者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应当有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 裸装的食品和其他根据产品的特点难以附加标识的裸装产品,可以不附加产品标识。

我去a医院看病被医托拉去b医院然后开了药怎么办

任浩浴律师1小时前回复:

你好 我们处理过类似的案件 可以把案例发给你看一下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分享到
微博
QQ空间
微信
举报
快速咨询在线专业律师 3分钟快速回复